1
在洛川黄土地质公园里, 不仅可以看到黄土的百态千姿, 更为重要的是, 这里有着极为完整的 黄土和红色土系列, 当年刘东生破解了黄土成因之谜后, 转战洛川探察黄土的内部结构。 对地质工编辑来说野外考察 充满了艰苦和危险, 然而探究并获知自然界奥妙的天职, 又使得他们不畏险阻不断前行, 每年总会有不同学校的学生 来此实习考察 。 在同一黄土剖面上为什么会出现 这么多红色条带? 黄土变红是因为受雨水的淋洗 碳酸钙流失含铁矿物氧化而成, 这说明红色土是在湿润的气候 条件下堆积而成。 按照这个逻辑推理, 较少受到雨水冲积的黄土 很可能是在气候干燥的情况下形成的,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两种颜色的土层间 存在着气候环境的差异呢? 顺着这个思路, 刘东生查阅国内外早期有关 红色条带的地质文献, 并采集了大量红色土样品带回 实验室进行分析研究, 同时与团队的成员展开讨论, 之后他又咨询了土壤学家朱显谟, 从而确定了黄土剖面中这些 颜色偏红的层位 是远古地质时期的古土壤。 2 黄土高原的蜗牛品种大体可以归入 两大生态类型, 一种是干冷型, 喜欢冰冷干燥的气候环境。 另一种是湿暖型 , 在温暖湿润的自然条件下才能生存。 既然他们生存的条件差别如此之大, 它们的化石自然就成为 揭示当时气候环境特征的证据。 由此刘东生和他的团队在黄土剖面上 从新黄土到古土壤自上而下 逐层采集蜗牛化石, 最终他们发现在古土壤中保存有大量 湿润型蜗牛化石, 而在黄色土壤中则主要是 干冷型蜗牛化石。 这个现象就充分说明古土壤代表了 地质历史时期较为温暖湿润的阶段, 而黄土层对应的是地质历史时期 相对干冷的阶段。 然而当刘东生和团队根据 这样的冷暖关系对 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的黄土剖面 展开更为细致的研究后, 发现他们正面临巨大的挑战, 那就是来自当时在国际地学界 已通行许久并占据第四纪学术界 稳固地位的“四次大冰期学说”。 3 所谓第四纪是指 从大约260万年前直到现在的时间段 是地球发展史进入的最新阶段。 当时西方地学界的主流观点是 第四纪仅出现过4次大规模的冰川期, 按照这个理论同样形成于 第四纪的黄土高原上, 也应该存在4次古土壤和黄土 交替的现象。 然而通过对洛川黄土分层 的研究和测算, 刘东生和其科研团队发现交替 条纹远远超出了4次, 竟然达到了32次之多。 也就是说刘东生的研究 结果表明在第四纪 至少出现了32次的冷暖轮回 而不是仅仅4次, 这是什么原因呢?